全球农食系统是粮食安全的基石,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1%–37%[1]。农业活动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交织的背景下,传统高投入、高排放的农业模式已难以为继。
东南亚作为全球重要的水稻、棕榈油、热带水果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其农食系统维系着6.6亿人的生计[2],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然而,该地区正频遭极端天气、土地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重挑战。
中国作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与农业合作方,在农业技术、数字化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优势显著。双方在“一带一路”、RCEP、《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等框架下,已为深化气候与自然协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由人与自然同行基金会资助(ECF),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研”)、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于2025年9月发布报告《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友好的协同发展实施路径》,系统提出了双方协同转型的八大实施路径与典型案例。
报告总览
本报告聚焦中国与东南亚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采用“政策分析—案例研究—路径构建”的三阶段研究方法,涵盖农业生产、绿色加工、可持续流通等核心环节,并深入分析了政策、技术、市场与生态等支撑体系。
报告重点回应了以下关键问题:
东南亚农食系统面临哪些共性挑战?
各国在气候与自然协同方面有哪些优先领域?
中国与东南亚已有哪些成功的合作模式?
未来如何通过南南合作机制推进系统性转型?
以下为报告简介,下载完整报告,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东南亚农食系统:挑战与潜力并存
东南亚农食系统在推动气候与自然友好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藏着显著的发展潜力。报告识别出该区域农食系统协同发展的五大共性挑战:
政策协调难,跨境管理冲突升级:各国政策目标不一,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分配、渔业资源和泥炭地保护等方面跨境管理冲突频发。
气候冲击加剧,农食系统首当其冲:干旱、洪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危及农业生产稳定性与供应链安全。
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各国发展差距显著:占农业人口80%[3]的小农缺乏技术、资金、市场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难以应对环境与市场波动。
绿色认证互认不足,消费者溢价意愿低:标准不一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支付意愿有待提高。
资金缺口巨大,融资体系结构失衡:为实现2030年目标,资金需求约4221亿美元,但目前年流入资金仅32至60亿美元[4]。
尽管挑战严峻,东南亚各国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不仅涉及气候适应与减缓,也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拥有显著的气候与自然协同潜力。基于对东南亚十国关于农食系统在国际履约协同、国内政策机制协同、标准与实践协同等方面的分析(见表1),总结出以下九大领域。
表1:东南亚各国关键协同领域一览|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绘制
气候适应型作物研发,如耐盐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生态友好型水资源管理,包括间歇灌溉(AWD)和稻虾轮作等节水模式。
绿色认证与有机农业推广,通过统一标准和补贴机制提升可持续生产水平。
智能农业与机械化普及,利用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效率。
价值链绿色化与社区共益,推动小农户参与认证并分享增值收益。
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区域性冷链枢纽和数字化清关系统。
有机市场与消费场景拓展,通过文旅融合、社区支持农业等模式激活市场。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沼气发电、生物炭制备等循环农业实践。
绿色金融与投融资机制创新,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信贷和可持续债券。
这些潜力领域不仅有助于提升农食系统的气候韧性和生态效益,也为中国与东南亚深化合作提供了具体方向。
中国—东南亚合作模式:现有路径总结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得合作日益深化,逐步构建起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合作体系,并围绕“技术共享赋能、产业链绿色整合、政策与科研协同、资金与国际合作”四大核心模式展开实践。各模式均以“气候适应-生态保护-经济收益”三重协同为目标,既覆盖当前合作进展,也为后续开展协同提供实践支撑。具体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八种:
1. 绿色和低碳农业成为政策重点——夯实协同转型制度基础
双方通过顶层设计协同和重点领域聚焦,推动气候与自然目标协同,为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提供制度保障。中国以“十四五”规划和“双碳”目标为引领,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绿色农食供应链治理体系;东南亚各国则通过《东盟可持续农业区域指南》确立循环农业、土壤恢复、农业创新、有机认证等优先领域。同时,双方政策对接不断深化。2023年,《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正式发布,与《东盟可持续农业区域指南》实现框架衔接,明确了双方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治理、农业品质提升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合作路径。
2. 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合作加强——技术共享赋能模式的实践突破
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是中国与东南亚农业合作的重点方向,也是技术共享赋能模式的关键场景——通过智能技术适配等方式可解决东南亚农业问题、实现双重目标。目前,双方已在智能农业设施等多领域深入合作,中国向东盟推广多种智慧农业技术,还借农业数字化手段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3. 气候适应型农业成为发展新方向——技术共享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
面对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挑战,气候适应型农业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共享赋能模式,将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经验与东南亚生态特征结合,实现“抗灾稳产—生态修复”协同。具体合作上,双方聚焦气候适应型作物选育、智慧水资源管理、生态友好型土壤治理等领域协作;政策层面,中国与区域国家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泰国发布《气候变化总体规划(2015—2050年)》,这些政策为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融入农业实践提供了制度基础。
4. 金融和投资向可持续农业倾斜——资金与国际合作模式的机制创新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合作,通过资金与国际合作模式,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倾斜,解决“转型资金缺口大、风险高”问题,同时通过“生态成效挂钩”保障气候与自然协同目标落地。这包括——双方正逐步拓展绿色信贷、可持续农业债券、基于碳市场机制的激励工具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农业企业与农户提供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融资渠道;拓展绿色信贷、可持续农业债券、基于碳市场机制的激励工具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为农业企业与农户提供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多边层面,推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巴黎协定》等国际框架的联动,为区域农业投融资对接全球绿色金融规则提供了方向。
5. 企业投资与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链绿色整合模式的核心实践
企业投资是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农业合作的关键方式,通过产业链绿色整合模式,中国农业企业通过投资建厂、产业园区建设、兼并收购、技术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
6. 政策协同与贸易便利化——政策与科研协同模式的制度保障
政府间合作与政策协同是中国与东南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依托RCEP、双边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持续加强农业政策交流。自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成员国政府关于食品和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以及继2016年起设立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成功举办七届以来,中国已与东盟国家签署40余项双边农业合作协议,建立8个农业合作机制,累计实施超过300个农业技术合作项目。
7. 科研技术合作与绿色农业技术转移——政策与科研模式的技术支撑
科研技术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可持续农业合作的核心支撑,通过政策与科研协同模式,双方构建“联合研发+平台共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实现跨境流通与本地适配。双方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系统建设、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等主题,在农作物绿色育种、生态农业管理、农业数字化、气候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等领域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合作方式上,中国与东南亚积极通过联合开展研发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域农业科技资源共享与能力协同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已在东南亚十国举办800余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形成了覆盖作物、畜牧、生态系统管理等多个方向的知识传播网络。多个双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8. 国际援助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资金与国际合作模式的公益补充
中国与东南亚十国在国际援助领域的合作,通过资金与国际合作模式,为区域农业绿色转型和气候韧性提升提供公益支撑,尤其聚焦贫困地区与气候脆弱区域的农业适应与减贫实践。在双边层面,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机制,与多个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区、开展农业科研交流与现场技术培训 。在多边层面,双方积极参与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在内的多边农业与发展机制,倡导加强发展中国家间农业知识与技术共享,并共同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农业与粮食安全目标。
八大路径:未来合作怎么走?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挑战下,东南亚农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依托各自优势,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气候与自然友好型农食系统的发展路径。报告从政策协同、技术共享、市场整合、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资金机制、风险防控及执行保障八个维度,构建兼顾东南亚国家需求与中国合作潜力的实施框架,为区域农食系统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合作路径(见图 1)。
图1:基于南南合作的中国和东南亚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友好协同路径示意图|来源: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绘制
1. 强化区域政策协同与南南合作机制的对接
政策协同是农食系统气候与自然协同的制度基础:东南亚可依托东盟现有框架(如《东盟可持续农业区域指南》),统一农业生态保护、碳排放核算等标准。中国可借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等平台建政策对话机制,分享农业绿色发展经验并吸纳东南亚传统知识;支持东南亚国家制定区域农食系统可持续标准并推动中外标准互认,还可协助将东南亚国家NDC、NBSAP中的农食系统目标嵌入政策落地环节。
2. 推动技术共享与本地化创新协同
技术创新是农食系统转型核心动力,东南亚在热带农业生态管理、传统农法有优势,中国在气候智能型农业等领域有经验,双方可技术互补:由东南亚主导、中国支持建设“东南亚农食系统绿色技术数据库”,整合传统农法与中国低碳技术并提供多语言资料;针对东南亚气候特点,联合研发耐盐耐旱水稻等适应性技术,成果由区域共享;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共建示范基地,中国提供技术设备,东南亚负责运营,推广“低碳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
3. 促进市场整合与产业链绿色协同
畅通的市场渠道与绿色产业链是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经济保障,东南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中国发挥市场与供应链经验,可共同推动市场整合与产业链绿色协同:中国支持东南亚建设区域生态农产品交易平台,通过电商设“东盟生态农产品专区”并分享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经验;东南亚聚焦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国参与下游低碳仓储、物流,共同构建“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低碳体系;推动建立“东南亚—中国”绿色农产品公平贸易联盟,中国协助东南亚小农户组织提升标准化水平、进入中国市场,探索“溢价分成”机制保障农户收益。
4. 生态保护:守护系统根基
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湿地等丰富生态系统是农食系统韧性的重要支撑,双方可围绕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同合作:一是由东南亚牵头建立湄公河流域、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等跨境生态区保护协调机制,中国提供遥感监测等技术支持,共同开展“红树林保护+可持续渔业”等项目;二是中国分享土壤改良技术,协助老挝、缅甸等修复退化农田,推广“有机肥替代+作物轮作”模式;三是中国提供种质资源保护技术,支持东南亚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并联合开展“传统品种+气候适应”育种项目。
5. 能力建设:夯实内生动力
提升本地能力是农食系统转型的可持续保障,东南亚依托自身农业知识,中国提供培训资源与经验,共同推动能力建设与知识共享:一是由东南亚农业院校牵头、中国农业院校参与,建设区域人才培训网络,课程兼顾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如智慧农业)与东南亚传统农法,覆盖农户、技术人员及政策制定者;二是借鉴中国合作社经验,支持东南亚小农户组建“生态农业互助组”,中国提供培训与小额资金,助其集体采购绿色农资、共享农机、联合申请生态认证;三是针对青年流失、妇女参与度低,双方开展“绿色农业青年创客计划”与“妇女种植培训项目”,中国提供导师与电商培训,东南亚对接政策。
6. 资金机制:填补转型缺口
可持续资金投入是转型关键支撑,双方可兼顾东南亚支付能力与中国合作意愿构建多元化资金池:共发起“东南亚气候智能型农食系统基金”,资金包含中国南南合作援助、东盟出资及国际组织配套,重点支持小农户生态转型;中国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农业金融产品并与东南亚本地银行合作降低信贷门槛,分享农业保险经验助农户应对气候风险;鼓励中国与东南亚企业、社区组织联合投资可持续农业项目,中国提供技术资金,本地伙伴负责落地协调,收益按比例分配保障社区获益。
7. 风险防控:提升系统韧性
气候变化与市场波动对东南亚农食系统冲击显著,双方可协同构建风险防控网络:依托东盟气象合作机制,中国提供卫星数据与预警模型,共建“东南亚农业气候风险数据库”,为农户提供灾害预警与应对建议;合作优化区域农业供应链,在老挝、柬埔寨等国建“区域应急仓储中心”储备物资,并借鉴中国“菜篮子”工程建跨区域调运机制,应对供应中断;针对跨境病虫害,联合建立监测防控体系,中国分享生物防治技术,东南亚负责田间监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农田生态。
8. 执行保障:确保落地实效
为确保合作落地,双方可建多方参与保障体系:成立“东南亚—中国农食系统协同发展工作组”,协调政策、解决争议;引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第三方评估项目效益并公开;挖掘典型案例,共编案例集通过南南合作平台推广。以此东南亚主导、中国提供技术经验,协同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球提供南南合作示范。
结语:共创气候与自然友好的农食未来
中国与东南亚在农食系统领域的合作,正迈向绿色、智慧、包容的新阶段。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共享、市场联动与生态共建,双方有望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南南合作新模式。
未来,东南亚可发挥其生态传统与区域协调优势,中国则可提供技术、资金与市场支持,共同推动农食系统向气候韧性、生态友好、经济包容的方向转型。这不仅关乎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贡献。
上一篇:项目合作促提升,交流互动谋发展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